想要寬鬆不緊繃、低頻往下沈嗎?找MFkW550綜合擴大機就對了!
真空管、晶體混血綜合擴大機
每聲道輸出630瓦(8歐姆負載)、910瓦(4歐姆負載),峰值電流200安培,阻尼因數200,前級採用6SL7真空管二支,諧波失真0.01%,總諧波失真+Noise小於0.01%,訊噪比大於99dB A加權,輪入靈敏度450mv,
輸入阻抗220k歐姆,前級輸出阻抗50歐姆,有Phono放大線路,MM唱頭輸入靈敏度3.0mv,MC唱頭輸入靈敏度0.4mv,
體積:電源箱365x170x440mm,主機箱485x170x470mm,
淨重:電源箱32公斤,主機箱23公斤,
如果您問我,選擇擴大機,輸出功率是越大越好?還是越小越好/我的回答是:就我的需求而言,我寧可選輸出功率越大者。為什麼?老實說,擴大機輸出功率大有大的好處,小也有小的好處,但我是必須在高速公路上飆車的人,而非在台北狹窄巷道內鑽來鑽去,所以我必須選擇大馬力車種。換句話說,我習慣以(音響二十要)來評斷擴大機,這等於是在高速公路上測試各種性能,在這樣的極限挑戰下,擴大機的輸出功率當然是越大越好。不僅前、後級分離的擴大機如此,連綜合擴大機也是如此。現在,擺在我眼前的Musical Fidelity KW550擴大機就是這麼一部大功率綜合擴大機,它每聲道輸出高達630瓦(8歐姆負載下)。
電源分離的大功率綜合擴大機
一部綜合擴大機有需要做到每聲道輸出630瓦嗎?一般人的觀念中,綜
合擴大機大部分都是小功率或中功率,如果大到二百瓦、三百瓦以上,多以分離式前、後級為之,很少看到630瓦大功率者。大功率擴大機做成前、後級是有道理的,第一是電源部分非常大,第二是熱度相當高,所以最好是將前、後級分開,免得因為後級的大電源、高熱去干擾了前級敏感的線路。
可是,如果設計者把重量最重、體積最大的電源分離出來呢?咦?這豈不是成了另類的前、後級嗎?沒錯!道理相同,只不過前級與後級的放大線路是在一起的,分離的是前、後級的電源部分。為什麼要將電源分離出來呢?這樣的二箱;《設計與前、後級分開有什麼不同?老實說,我認為最大的好處就是每一部機器的重量減輕了,搬運移動位置容易。例如kW550的主機部分淨重23公斤,電源部分淨重32公斤,總淨重有55公斤之多。以我來說,年輕時二手抱起這部55公斤的機器沒什麼問題,但現在絕對有問題。如果分成32公斤與23公斤二部,我就沒問題了。
除了方便搬運之外,電源分離的好處是變壓器遠離放大線路,避免干擾放大線路,讓訊噪比提高。不過,電源分離也有一個壞處,那就是當後級瞬間需要大供電時,分離式電源能否及時提供?這就要看分離式電源與主機之間怎麼分配濾波電容了。如果濾波電容設計在供以瞬間供應電能。如果電源箱內,遠離功率輸設計者到底有什麼妙方,能夠讓後級所需的電能瞬間供應得上。
大功率不為大聲,而是為了寬鬆
為什麼需要那麼大的輸出功率呢?100瓦不夠嗎?200瓦不夠嗎?為何
要630瓦呢?在此要提醒讀者,100瓦距,但入耳聽起來並不是六倍音量的差距,而是不到二倍的音量大小。重點不在音量大小,而是更寬鬆的聲音表現。為什麼呢?因為擴大機驅動喇叭的動態餘裕增加了。更多的動態餘裕讓擴大機工作更輕鬆,當擴大機工作得更輕鬆時,聲音就不會緊繃,不會尖銳,您就能夠聽到更寬鬆的聲音。此外,更多的動態餘裕讓擴大機能夠將喇叭控制得更好,高頻不容易親出去,中頻不容易鬆散,低頻能往下鑽。簡單的說,更大的擴大機功率並非造就更大的聆聽音量,而是整體更寬鬆、更自然的聲音表現。
前級採用真空管,具有調聲作用
熟知Musical Fidelity家族的人都知道,在KW550之前,他家還有KW500。為和他們要推出功率那麼接近的前、後型綜合擴大機?更換型號調整售價是原因之一,某些地方做升級也是因素之一。此外,Musical Fidelity近年掌握裕如的『限量』政策也是原因之一。kW550與上一代kW 500有何不同?以輸出功率而言,kW550有630瓦,而kW 500是510瓦。從外觀上,兩者差不多,不過kW550的散熱片從上面往下面看是封住的,而KW500是傳統散熱片。此外,二者的音量旋鈕有點不同,背板電源輸入線的位置也不同。看到內部,kW500的增益級用了二支他家常用的mu-vista 6112真空管,而kW550則是大陸製造的金龍6SL7,其他內部線路板的配置,以及機內配線方武看起來大體相同。值得注意的是,由於LP黑膠唱片復古流行,kW550也搭載MM/MC唱頭放大線路,方便用家使用LP唱盤。有
關Phono放大部分我並沒有測試,有LP系統的讀者請自行享用。
以六對喇叭來搭配
KW550每聲道有630瓦之多,如果接上4歐姆負載,功率輸出更高達910
瓦,峰值電流更是嚇死人,達200安培。到底這樣的大功率綜合擴大機要搭配什麼喇叭呢?純粹以輸出功率而言,這麼大的輸出功率應該可以推得動世界上任何喇叭。不過,除了推得動之外,我們還要注重擴大機與喇叭聲音特性的搭配,這樣才能聽到最美妙的聲音。為此,我特別動用了家裡所有的喇叭,計有Avalon ldra、MagicoV3、Zingali Twenty 2.12、Paradigm S6v.2、Pioneer S-lex以及AER Momentum。這幾對喇叭中,除了Pioneer S-lex效率為85dB之外,其他效率都在90dB左右或94dB、100dB。純以喇叭效率來看,kW550推任何一對喇叭都沒問題。不過,我還是必須要從中找出一對我認為搭配最好的喇叭來寫評論。
搭配喇叭的過程中,我發現幾個共通的特性,那就是kW550的整體聲音柔軟中帶著紮實,這與我早期聽過的Musical Fidelity聲音特性不同。此外,我還發現kW550的高頻段傾向中性,並沒有特別的甜,也沒有特別多水分的光澤,中頻段則是適中的量感與飽滿軟的特質。低頻段的量感則相當足,同樣它的低頻個性也不是凶悍的那種,而是紮實中帶著柔勁的。
挑選聽起來最寬鬆的喇叭做搭配
至於搭配每對喇叭的差異在哪裡?老實說這幾對喇叭中,如果要寬鬆的認定;我認為每對喇叭都可以完成搭配的任務,因為它們都不會發出惡聲。
例如,當搭配Avalon lndra時,它的高頻段比較甜美,中頻段與低頻段都很
飽滿,而且有勁,暫態反應也很快。搭配MagicoV3時,特性與Avalon接
近,不過中頻段更凝聚,低頻段的速度反應也快些。而搭配PioneerS1-ex
時,高頻段的甜美光澤程度稍遜Avalon與Magico,聲音的色彩比較淡,低頻量感沒有Avalon與Magico多。搭配AER Momentum時,整體聲音比前三者稍微寬鬆,但高頻段的甜美光澤同樣稍遜Avalon與Magico,低頻段的量感則頗多,整體的聲音色彩此Pioneer濃些,但又比Avalon以及Magico淡些。搭配Paradigm時暫態反應快,中頻段與低頻段都很凝聚且紮實,高頻段延伸佳。
最後說到搭配Zingali Twenty 2.12,這是六對喇叭中聲音最柔者,低頻量感也最多,在某些場合中,我認為低頻量感已經超多。此外,kW550搭
起Zingali的暫態反應是六對喇叭中最慢者。但是,偏偏最後我卻決定採用Zinqali Twenty 2.12的搭配來定稿。為什麼?百般缺點抵不過三個優點:第一、整體聲音聽起來最寬鬆,最舒服。第二、聽小提琴與鋼琴時木頭味最濃。第三、氣勢最龐大。真的,說甜味與光澤,這套搭配不如其他搭配。說暫態反應,這套搭配最慢。說音像的凝聚程度,這套搭配凝聚性最差。說高、中、低頻段的量感平衡,這套搭配的低頻量感在我那麼大的開放空間中有時我都會嫌太多。既然 如此,我為何還要讓kW550搭配Zingali
Twenty 2.12呢?因為這套搭配最像在音樂廳現場聽音樂,能夠讓我完全放鬆。
老實說,kW550搭配起Zingli Twenty 2.12聲音最寬鬆、小提琴與鋼琴
木頭味最濃、氣勢最龐大是有道理的。第一、Twenty 2.12的體積遠比其他五對喇叭大很多,聲音本來就應該比較寬鬆。第二、它擁有一個12吋木號角高、中音與二個12吋低音,光是聲音能量就已經超過其他五對喇叭太多。第三、它的效率高達100dB,這種高效率號角喇叭聽起來與一般喇叭有不同的韻味。不過,我也要提醒您,依我在家裡所聽到的低頻量感來判斷,如果沒有十坪以上的大空間,您最好不要嘗試搭配Twenty 2.12,因為它那豐滿充足的低頻量感如果再被空間低頻峰值駐波放大,肯定是有你瞧的。選定喇叭之後,數位訊源還是使用Bladelius Gondul DVD兼容機。
小提琴與鋼琴木頭昧最濃
前面說到kW550與Zingali喇叭的搭配可以得到最濃的小提琴與鋼琴的木頭味,那麼我們就從小提琴與鋼琴聽起吧!先說Cisco唱片那張(Stradivarius The Sunrise)吧!一般系統聽起這張CD來,小提琴光澤與甜味很容易取得,鋼琴的晶瑩音粒與觸鍵質感、權威感都不難,難就難在小提琴的寬鬆與更濃的木頭味。我在很多音響系統聽過這張CD,小提琴緊繃是常態,也因為緊繃,使得小提琴的木頭味大減。
當我用kW550聽這張CD時,首先感受到的是整體聲音的緊繃感覺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寬鬆。請注意,即使只有一把小提琴與一架鋼琴,我仍然清楚的感受到音樂的寬鬆美感。不僅小提琴寬鬆不緊繃,鋼琴的寬鬆甚程度甚至比小提琴更好,那琴鍵彈下去之後,您似乎可以感受到弦振的聲音從整架鋼琴散發出來,而不是從某個點發出的。當然,即使在這麼寬鬆的聲音下,鋼琴的音粒還是一顆顆的,不會散形。依照我的經驗,如果這張Cisco的小提琴與鋼琴能夠聽到很美的音質、音色以及木頭味,還有寬鬆的味道,其他小提琴與鋼琴的演奏也絕對能夠輕鬆過關。
為了要證明我的看法,接下來我用『媽媽教我的歌』與David Oistrakh那張貝多芬的『春、克羅采』,還有錢舟那張德弗札克『小提琴小品集』來測試kW5500果然不出所料,這幾張聽起來都比以往要寬鬆許多,小提琴擦弦的嘶嘶沙沙聲很寬鬆的浮現,而不是繃緊的摩擦聲。鋼琴的晶瑩與觸鍵質感一點都沒有少,低音鍵的權威感則更強,彷彿我所聽的鋼琴尺寸比以前大許多。我知道鋼琴的低音鍵變得更有權威感絕對來自於kW550的大功率以及Zingali Twenty 2.12那二個12吋低音單體。
鋼琴的聲音既寬鬆又真實
聽過以上幾張小提琴與鋼琴的錄音之後,我拿出郎朗那張『Live at Carnegie Hall』,我要單獨聽聽KW550的鋼琴表現。郎朗最近即將來台演奏,有興趣做比較的人不妨先聽聽這張在紐約的現場演奏,再與台灣的現場演奏做比較,看看府上音響效果的(傳真度)有多高。老實說,kW550與Zingali合作演出這張SACD的音響效果是我最近聽過最好的一次。大功率擴大機、高效率號角喇叭所展現的鋼琴的確比小喇叭、小功率擴大機還要真實。雖然我用Audio Valve Assistent 10搭配Zingali Twenty 2.12時,聽郎朗這張現場演奏就讓我很滿足了,但現在用630瓦綜合擴大機來驅動,我的滿足感馬上提昇好幾層。這二者最大的不同處就在於整體的寬鬆感以及紮實感。kW550會不會讓鋼琴的形體大小變得誇張的大?不會!Twenty
2.12會不會讓鋼琴的形體鬆散?不會!反而,高音鍵該凝聚就凝聚,該晶瑩就晶瑩:中音鍵該紮實就紮實,低音鍵該寬鬆就寬鬆,尤其是低音鍵的弦振聲音真是豐富極了。用kW550來聽郎朗這張CD,宛如坐在小演奏廳前排,任何細節、任何彈奏力度變化、整體鋼琴的振動發聲都一一收入耳中,無所遁逃。
再生現場音樂包圍感與寬鬆特質
郎朗的鋼琴獨奏聽過,接下來我要聽的是Kyoko Tabe演奏,Martin Sieqhart 指揮Bruckner Orchester Linz所演奏的貝多芬『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』。這是一張24/192規格的DVD-Audio,原本以別的音響系統聽起來就很棒了,現在用kW550來聽,美就美在整體音樂的寬鬆感提昇了很多。如果您是音響迷,又是音樂廳常客,一定會深刻的感受到:怎麼音樂廳現場所聽到的音樂是那麼的寬鬆,那麼的龐大。雖然細節可能不如在家裡近距離聽喇叭,但整體音樂的包圍氣氛以及寬鬆感很難在家裡感受到。
我不敢說用kW550搭配Zingali來聽這張『皇帝』時,可以完全再生音樂廳中的那種寬鬆感與整體音樂包圍感,但就以在家中聽音響的表現而言,我已經完全滿足了。沒錯,整體聲音的暫態反應聽起來好像有點慢,但是在音樂廳中聽感弦樂時,您有感受到很快的暫態反應嗎?通常,音樂廳的殘響時間都很長,這麼長的殘響時間會讓暫態反應的速度降低,反而提供更多的寬鬆包圍感,就跟現在我所聽到的這張『皇帝』一樣。
肉聲帶著寬鬆,不會細瘦緊繃
享受過龐大寬鬆的現場氣氛之後,我要用一張反向表現的音樂來測試kW550,那就是『MA on SA』。這張SACD/CD的測試重點並非龐大寬鬆的氣勢,而是細微精緻的表現,此外就是堂音空間感的真實再生能力。kW550
每聲道630瓦,加上Twenty 2.12也是龐然大物,它們能夠展現精緻細膩的聲音嗎?當SACD層第一首尼龍弦吉他演奏一出,我就聽到非常好的空間感,那吉他的演奏尾音在大空間迴盪的感覺特別美,加上寬鬆的吉他聲,讓人有坐在現場聽演奏會的氣氛。第二首女聲的嗓音清亮中還帶著肉聲,不會細瘦,不會緊繃。同樣的,空間的迴盪委音特別清楚。讀者們,您聽MA唱片會嫌聲音單薄嗎?會嫌聲音緊繃嗎?會嫌仙氣太重肉味太淡嗎?用kW550配上Zingali喇叭聽起來絕對讓您回到人間,回到現場。那簡單的音樂需要大功率擴大機與大喇叭嗎?我的答案是:如果經濟、空間沒問題,越大越好。
又柔又剛又好聽
聽過『MA on SA』之後,我要聽那張 『afQ in Concert』(Naim CD1099),
這是展現器材暫態反應、彈奏質感的極佳素材,kW550的寬鬆特質已經確
立,但是寬鬆能否與電光石火的暫態反應並存呢?這是我想要知道的。聽過第一首,我認為鋼弦吉他的剛性比起其他組搭配還要柔些,鋼弦強力彈在指板上的剎那觸擊聲也沒有那麼凶悍,但整體又柔又剛的彈性真的很難用文字來形容。與kW550推Avalon、Magico或Paradigm、Pioneer等相比,Zingal Twenty 2.12的速度感的確慢了一皮,但這並無礙於欣賞音樂。聽過整張afQ之後,我必須承認:這是我聽過多次Musical Fidelity產品以來,讓我最滿意的一次。我甚至可以更直接的說:這是我多年來聽Musica,Fidelity產品,表現最好的一次。如果以前的聲音表現是80分,現在我樂於說已經有100分的表現能力。以前聽Musical Fidelity產品時總是有粗獷多過細緻的感覺,現在卻不會了,到底是630瓦讓聲音變寬鬆的關係?還是這部綜合擴大機的聲音特性已經改變了?或者是器材搭配使然?
低頻量感稍嫌多些
接下來該是流行音樂上場了,當我聽江蕙『愛著啊』第一首時,低頻的份量非常足,而且重量感很重,又有很好的彈性,這些特質塑造出一股異於一般音響系統的低頻魅力。不過嚴格說來,此時腳踩大鼓與Bass所營造出來的噗噗聲以我的標準來說量感已經多了一些,以致於該有的紮實凝聚轉為龐大軟質,有如剛擠出來的霜淇淋開始融化的感覺。不過,腳踩大鼓噗噗聲以上的中頻段、高頻段表現卻讓我喜歡,同樣的,那是帶有寬鬆特質的流行音樂伴奏,帶有寬鬆特質的江蕙嗓音。
kW550聽爵士樂如何?我要用『Blue Port Jazz Sampler』來測試。本來,這張現場演奏就已經帶有寬鬆的味道,現在又加上kW550的寬鬆,是否會如霜淇淋溶掉一般呢?我是這樣猜想著。不過,實際上入耳的卻不是這樣,
除了Bass音粒稍大之外,其他樂器並不會有特別龐大的音像,包括薩克斯風都不會大得誇張,而是保持相當適當的形體大小。至於各種樂器的演奏質感則都非常真實,寬鬆的味道則是不在話下。對了,可能因為寬鬆的關係,現場的空間感以及觀眾的股掌聲感覺特別好。
請享受寬鬆的聲音
聽了那麼多對喇叭,我認為Musical Fidelity kW550很中性,搭配各種特性的喇叭都能展現出喇叭的本性。而kW550的最大優點應該就是輸出功率大、動態餘裕廣,使得聲音不會緊繃,具有一般小功率擴大機無法做到的寬鬆好處。假若您想享受寬鬆的聲音,並且保存心愛喇叭的原本特色,又不想花太多的預算,kW550應該是您的首選之一。
焦點與建議
以那麼多喇叭搭配過Musical Fidelity kW550之後,一時間要理出它的聲音特性有點困難,因為每對喇叭所表現出來的kW550都有其不同之處。不過,可以肯定的是Musical Fidelity kW550的聲音色彩趨向中性,弦樂線條不會很細,人聲形體不會很龐大,低頻的推力與沈前能力很好,暫態反應不是特別的快,聲音沒有侵略性。像這樣的擴大機一定要搭配高頻段比較甜美的數位訊源,這樣才能讓比較平淡的味道加添光彩。而在喇叭方面,無論效率高低絕對都能搭配,低音單體尺寸大小多寡也沒問題。如果搭配高頻漂亮的喇叭,整體聲音就會傾向高頻漂亮。如果搭配中頻飽滿的喇叭,整體聲音也曾很飽滿,所以在搭配上也是百搭個性。 |